农业气候变化带来了多方面的严重影响。
在农作物产量和价格方面,极端气温、干旱、洪水等天气变化导致多种作物受损。如 2024 年 2 月,西非干旱使可可价格创历史新高,巧克力原料成本翻倍;地中海炎热干燥夏季致橄榄歉收,橄榄油价格飙升;从意大利到印度,水稻受干旱、洪水、盐度上升影响,产量下降,价格上升;2023 年美国中西部干旱使大豆产量减少,阿根廷也因干旱大豆压榨量大幅下降;2023 年欧洲暴雨让比利时、法国等国土豆收集受阻、腐烂风险增加,价格飙升。
在畜牧业和相关产业上,大豆产量下降导致牲畜饲料短缺或质量变差,可能使饲料价格飙升,进而影响农民对畜群规模的决策,波及肉类和乳制品的价格、供应与质量。
从长远来看,随着气候危机加剧,极端天气增多,破坏可能更严重,如到 2030 年玉米作物产量可能因气候变化下降 24%。农业部门本身是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来源,但用于解决农业气候变化问题的资金相对较少,仅不到 4% 的气候融资分配给了农业和粮食,而发展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作物、优化用水和施肥等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措施都需要大量投入。
农业的发展一直都和天气的解读与预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早在 1441 年,第一个标准雨量计就被研制出来了,从那之后,人类为了保护农作物,就不断尝试运用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来提升天气预测的准确性。
但是无论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达到何种程度,粮食种植始终受种植地天气的制约。天气是影响作物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,在确定播种时间、安排农事处理计划以及制定灌溉计划等过程中,对天气进行密切监测是极具价值的。
一般而言,我们所获取的所在地区天气事件信息通常是集中化来源,气象学家对大面积地理区域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。如果是从天气或新闻服务获取天气信息,这些数据大概率是来自距离最近的气象站。然而,地面实际天气状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别,即便距离仅相隔几公里。要知道,哪怕只是温度相差几度或者降雨量相差几毫米,都可能给农场带来巨大影响。这时候,农场气象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过去农民使用气象站多依赖雨量计、气压计、温度计等模拟仪器收集数据,现在的天气传感器和气象站基本数字化,能迅速将信息传至电脑或移动设备。
其组成部分堪称丰富:风速计测风向和风速;温度计量大气温度;湿度计测相对湿度;气压计预测降水;雨量计测降雨量;日射强度计测太阳辐射水平以算蒸散量;叶子湿度传感器测植物表面湿度辅助真菌病害控制;土壤湿度和温度传感器分别监测土壤水位和温度,检测对农作物有危害的情况和计算蒸散率,为农业生产助力。
推荐阅读:森林防火监测系统——气象站发挥的作用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sqqx.net/jishu/27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