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阔的农田里,小气候监测设备,也就是农业气象站,正切实地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,成为农业生产中极为关键的工具。它所承担的观测任务,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支持。
气象要素观测
温湿度:精准测量空气温度与湿度,这两个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影响重大。例如,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湿度都有特定要求。高温干旱可能导致作物水分流失过快,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传输;而高湿度环境则可能引发病虫害滋生。通过实时掌握温湿度数据,农民能及时采取措施,如灌溉、通风来调节农田微气候。
光照强度: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。农业气象站能精确监测光照强度,农民可根据作物的光照需求,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品种布局。比如喜光作物需要充足光照,而一些耐阴作物则在较弱光照下也能良好生长。
风速与风向:风速和风向不仅影响农田的热量、水分交换,还与病虫害传播有关。大风可能会损坏农作物,强风还可能导致土壤风蚀。同时,病虫害可能会随风扩散,掌握风向有助于农民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控准备。
雨量:降水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水分供应。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不利于作物生长,通过监测雨量,农民可以合理安排灌溉,在干旱时及时补水,在降水过多时做好排水防涝工作。
大气压力:大气压力的变化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密切相关。气压下降可能预示着降雨或风暴即将来临,农民可以据此提前做好防护措施,保护农作物和农业设施。
土壤要素观测
土壤温度:土壤温度影响着种子发芽、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。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土壤温度要求不同,通过监测土壤温度,农民可以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和灌溉时机。
土壤湿度:准确掌握土壤湿度,能让农民合理灌溉,避免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板结。合适的土壤湿度有助于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,促进作物健康生长。
其他观测要素
CO₂浓度:CO₂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,监测农田中的 CO₂浓度,有助于农民了解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,必要时可通过通风等措施调节 CO₂浓度,提高作物产量。
紫外线辐射:适量的紫外线辐射对农作物有益,但过量则可能造成伤害。农业气象站对紫外线辐射的监测,能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,如使用遮阳网等,保护农作物免受紫外线伤害。
借助这些丰富的观测数据,农民能够提前知晓高温、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来临,进而及时做好防护措施;能够准确判断土壤墒情,合理进行灌溉与施肥;还能够及时察觉作物的病虫害、缺素症等问题。
农业气象站还具备智能预警功能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,它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以及霜冻、干旱、洪涝等气象灾害,为农民预留充足的应对时间。
农民依据光照、温度等数据优化种植布局,合理安排播种、灌溉、施肥、收获等农事活动,调控设施大棚内的环境,为作物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。
农业气象站能够自动记录数据,并生成汇总数据及图形,方便农民随时查看。这些历史数据,既有助于农民总结生产经验,也能为农业科研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。
推荐阅读:移动气象站的应用,值得推荐!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sqqx.net/jishu/292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