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范围内,地质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。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频发的地震,到阿尔卑斯山区常见的滑坡,再到中国西南地区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,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据统计,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,无数家庭因此失去家园,大量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。例如,2008 年的汶川地震,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,整个城市的面貌在瞬间被改变,大量建筑倒塌,交通、通信等基础设施瘫痪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。
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,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,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成为了重要的防线。
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由地表位移、裂缝监测、深部位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,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数据,经传输与处理,实现对地质灾害多维度、全方位监测,为灾害预警、防治及应急处置提供支持,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。
1.地表位移监测
通过对地表位移的实时监测,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地质灾害体的移动迹象,判断其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以及移动的速度和方向,为灾害预警提供关键数据。
其设备一般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NSS)接收机,它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,精确确定监测点的三维坐标,从而获取地表位移信息。
2.裂缝监测
裂缝的出现和发展是许多地质灾害的重要先兆,监测裂缝的宽度、长度、深度和扩展速度等参数,有助于判断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,评估灾害风险。
常用的设备是裂缝计,可直接测量裂缝宽度变化。
3.深部位移监测
了解地质体内部不同深度处的位移情况,确定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和深度,分析地质灾害的深层变形机制,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。
主要使用钻孔倾斜仪,通过测量钻孔内不同深度处的倾斜角度,计算出地层的水平位移。
4.地下水位监测
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,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岩土体软化、强度降低,增加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;地下水位下降则可能引起地面沉降等问题。
使用水位传感器,如雷达水位传感器、超声波水位传感器等,它们能实时测量地下水位的深度,并将水位数据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。
5.土壤含水率监测
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,过高的土壤含水率会使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,增加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概率。
常见的有电容式土壤水分传感器、频域反射式(FDR)土壤水分传感器等,它们基于不同的物理原理,能够快速、准确地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。
6.降雨量监测
强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触发因素,监测降雨量的大小、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参数,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。
监测设备主要有翻斗式雨量计,通过记录翻斗翻转的次数来测量降雨量;还有雷达雨量计,利用雷达波与雨滴的相互作用,实时监测降雨强度和分布。
7.视频监控
以直观的方式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实时监控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,如滑坡、泥石流的发生过程,为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现场视频资料。
监测设备包括高清摄像机、智能球机等,可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全景、特写拍摄。还可配备热成像摄像机,用于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监测。
8.泥水位监测
对于泥石流等灾害,泥水位的变化是重要的监测指标,能够反映泥石流的发生、发展过程,为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关键数据。
一般采用泥水位传感器,可实时测量泥水位的高度。
综上,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上述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工作,实现了对地质灾害多维度、全方位的监测,为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、科学防治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,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,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。
推荐阅读:袖珍手持气象仪,您口袋里的气象站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sqqx.net/jishu/2939.html